什么是GDP?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什么是GDP呢?中国GDP对国内股市有什么影响吗?下面股票资讯网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我国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更加通俗的说,GDP是以人民币计算的,所有在中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总的价格标签。它是一种价值总和,其价值分别来自所有在特定时期在中国出售或出口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即便那些未出售而放置在库房货架上的产品也被计入GDP,因为这些产品已经被装配完毕。

在此GDP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全部产出价值,而不管它们是卖出了还是作为存货。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CA+I+CB+X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 、GDP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有两个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天才青年,他们经常为一些高深的经济学理论争辩不休。一天饭后去散步,为了某个数学模型的证明两位杰出青年又争了起来,正在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5 000万元。5000万元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5 000万元,当然,乙的这顿加餐吃得也并不轻松。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地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5000万元了。于是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5000万元。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的收回了5000万元,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可突然,天才们同时号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号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地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一个亿啊!一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一个亿的产值!”上面当然是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非常经典,它部分地反映了GDP统计的方法。

GDP究竟是怎样统计出来的呢?计算GDP有三种方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什么是GDP?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3、统计GDP的收入法(或称要素成本法)

收入法是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而成,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所以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从收入的角度看,GDP由四块构成:第一块是固定资产折旧。例如,当我们投资企业的时候,购买了100万元固定资产,年折旧率是10%,每年就有10万元的折旧费;第二块是劳动者报酬,这是给工人、农民及所有劳动者的工资;第三块是政府的净税收,也就是全国人民缴的税,由政府支配的部分;第四块是企业盈余,也就是企业家盈利的部分。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是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用公式表示为:GDP=∑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利润

4.统计GDP的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

支出法是把一国一定时期投入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物品与劳务按需求者支出的金额分类汇总而成。

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1)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2)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3)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

(4)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所以,用支出法核算GDP,公式为:Y=C+I+G+(X-M)或Y+M=C+I+G+X当GDP构成人们的收入之后,又是如何花掉的呢?也就是说,GDP是怎么支出的?这是计算GDP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从支出的角度看,GDP由三部分组成: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首先,GDP的一部分是大家的消费;另一部分是人们的投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也就是我国的出口。出口计入本国的GDP。

消费和投资这两部分好理解,而出口为什么算作本国的GDP?当我们把产品输出去的时候,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产品,外汇流入本国的企业,这样,我们的蛋糕就做大了,反之,本国的进口同样做大了别国的蛋糕。所以我们在计算GDP的时候,要计算净出口,就是出口减去进口后的净值。

既然从支出的角度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这三部分构成了GDP,由此我们得到一个清晰的计算公式: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公式中这个“净”字,表示出口减去进口。宏观经济常常出现一个“净”字,例如,一国出口1000亿美元,进口1200亿美元,那么,出口对该国GDP的拉动就变成了一个负数。GDP=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C+I+G+X-M)。

所以消费、投资与出口就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被称为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我国的出口受到影响,因此加大投资和拉动内需也就是刺激消费就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统计GDP的生产法(或称部门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而成:标准形式的生产法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第三步,从总产值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步,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GDP=∑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

5、GDP数据的发布

我国由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GDP数据,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初步核实过程和最终核实过程。

初步估计过程一般在每年年终和次年年初进行。

它得到的年度GDP数据只是一个初步数,这个数据有待于获得较充分的资料后进行核实。

初步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二季度进行。

初步核实所获得的GDP数据更准确些,但因仍缺少GDP核算所需要的许多重要资料,因此相应的数据尚需要进一步核实。

最终核实过程一般在次年的第四季度进行。这时,GDP核算所需要的和所能搜集到的各种统计资料、会计决算资料和行政管理资料基本齐备。与前一个步骤相比,它运用了更全面、更细致的资料,所以这个GDP数据显得就更准确些。

此外,GDP数据还需要经过一个历史数据调整过程,即当发现或产生新的资料来源、新的分类法、更准确的核算方法或更合理的核算原则时,要进行历史数据调整,以使每年的GDP具有可比性,这是国际惯例。如美国在1929~1999年之间就进行过11次历史数据调整。

总之,每个时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阶段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不能因为在不同时间公布的数据不同,而怀疑统计数据存在问题。当然,我国在GDP的计算体系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我国长期采用的原产生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统计核算体系,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地方已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了。

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由商务部负责分析统计,惯例是每季估计及统计一次。每次在发表初步预估数据(thepreliminary estimates)后,还会有两次的修订公布(the firstrevision&the finalrevision),主要发表时间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国内生产总值通常用来跟上年同期作比较,如有增加,就代表经济较快,有利于其货币升值;如减少,则表示经济放缓,其货币便有贬值的压力。以美国来说,国内生产总值能有3%的增长,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经济发展是健康的,高于此水平表示有通胀压力;低于1.5%的增长,就显示经济放缓和有步入衰退的迹象。

6、国民生产总值(GNP)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激起了人们想要了解国民经济状况的欲望,于是,西蒙·库兹涅茨教授受美国参议院财经委员会之托,开始试图建立并发展一系列用来统计核算一国总产出的指标,并由此发展成后来的“国民收入账户”。1933年,当地公布1929~1932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时,人们这才发现,这次经济危机竟是如此可怕。库兹涅茨教授的这一套统计核算指标,后经修改补充形成了国民生产综合指标体系。

其中作为衡量国民收入的手段,使用最广、最著名的是国民生产总值,即GNP。GNP是英文“Gross Nation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语,翻译为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1年中,一国或地区拥有的生产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并不包括那些在该国境内从事生产活动的外国企业的产值。例如,日本在华的独资企业,其产值就应加进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中,而不应记在我国的账上。

7、GNP和GDP的联系和区别

GDP(Gross Domestic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境之内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一国国境内的产值,不管是国内企业的产值还是国外企业的产值,都算在内,外资的产值也算在内。GNP(Gross NationalProduct),中国名称叫“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在一年内一国国民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产值和所有劳务产值。要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是一国国民的产值,这个国家在外国的产值也算在内。

GDP和GNP,无论是外国名还是中国名,都只差一字,所以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许多人在刚开始接触GDP的时候,也误以为它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正是因为很容易让一般人混淆,所以有人才利用它们制造了重重迷雾,常用GDP偷偷代替GNP。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区分它们,这里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家子,妻子在家里种苹果,1年的产值是5000元,丈夫在外地卖馄饨,1年的产值是10000元。他们还有一间房屋出租给一个公司搞软件开发,1年的产值是100000元。那么,这个家庭的“家民生产总值”(GNP)就是丈夫和妻子的生产总值,就应该是15000元;这个家庭的“家内生产总值”(GDP)就是这个妻子和那个公司的生产总值,就是105 000元。GDP和GNP的关系是:GDP=GNP+(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在上例中,那个家庭的GDP=15 000+100 000-10 000=105000(元)。

从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假如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和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相等,即“(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的值为0,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等于它的GNP。如果这两个值相差不大,那么这个国家的GDP也就约等于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大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大于它的GNP。如果一个国家,外资在这个国家内的生产总值远远小于它在外国的生产总值,那么这个国家的GDP就远远小于它的GNP。

GDP和GNP,究竟哪个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当然比GDP反映地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外资在该国内,就像在一个人肚子里的用塑料薄膜严密封好的一个蛋糕,这个蛋糕虽然在这个人肚子里,但是不属于这个人。还拿上例来说,真正能反映那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数据,是15 000元,而不是105000元,那个软件开发公司的产值再高,也和这个家庭无关。所以说,在GDP和GNP这两个核算方法中,要想选择一个能比较真实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方法,应该选GNP。

8、我国现在为何没有GNP

以前,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普遍使用GNP。中国从1985年起,用的也是GNP。20世纪80年代末,那个时候,书本里出现的都是国民生产总值(GNP),所以国民生产总值我们很眼熟,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没见过GNP这个缩写。

那么,为什么中国后来要把GNP换成GDP呢?很简单。中国的外资太多了,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外国的企业又很多,在本国内的企业相对很少,一用GDP来算,那么中国的数据就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小多了。说明如下:在上面的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GDP=美国的GNP+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中国的GDP=中国的GNP+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中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因为美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大,外资在美国的生产总值不是很大,而外资在中国的生产总值很大,中国在外国的生产总值很小所以公式一变,中国的GDP就和美国的GDP很接近了。

再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吧。那个家庭的家长,当他要和其他家庭比数据时,他就喜欢用105000的GDP,而不喜欢用15 000的GNP。

当前,中国已查阅不到官方公布的GNP数据。如果你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看到了中国现在的GNP数据,那其实是GDP数据,是用GDP代替GNP。而实际上,这两个数据要相差很大。

9、GDP与股票走势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快速增长的GDP表明该国经济正迅速扩张,因此,该国公司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优良的经营业绩,从而促进股票价格的上涨;而增长缓慢或负增长的GDP则表明该国经济比较低迷,大部分公司的盈利情景就比较暗淡,许多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升乏力,甚至下跌。

什么是GDP?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10、股神巴菲特判断股市长期走势的指标

巴菲特从不预测股市的短期波动,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股市长期波动是可以预测的:“如果预期股市长期走势的话,我就觉得非常容易。格雷厄姆曾经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如此:尽管短期来说股市是一个投票机,但长期来说股市却是个称重机。”巴菲特发现,股市的极端非理性行为是周期性爆发的。短期内,贪婪和恐惧在投票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让价格过于偏离价值。但长期内股价总是会回归于价值。想要在股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回报,就应该学会如何应对下一次股市非理性行为的爆发。巴菲特建议投资者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如同一针清醒剂,可以让你避免陷入大众的疯狂,而理性地把握过于高估时卖出和过于低估时买入的机会。

巴菲特认为,对于股市总体而言定量分析并不需要十分复杂。2001年他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一个非常简单的股市定量分析指标。巴菲特的定量分析指标: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

巴菲特认为,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占GNP的比率,这个指标尽管非常简单,对于需要了解众多信息的投资人来说,这项指标提供的信息相对有限,但它仍然可能是任何时点上评估公司价值时的最佳单一指标。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人财富增加的速度比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快,那么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形成的曲线必须不断上升、上升再上升。如果GNP年增长5%,而希望市值增长10%,那么这条曲线必须迅速上升到图表的顶端。而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实巴菲特对这个指标的涵义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长期而言,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的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换句话说,股市长期是一台称重机,称出的是国民经济增长。巴菲特分析了过去80年来美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他发现的规律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则买入股票长期而言可能会让投资者有相当不错的报酬。”这项指标在1999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1999年全年以及2000年中的一段时间,这个比率接近200%,这是一个很强烈的警告信号。巴菲特说,在这个时候购买股票简直就是在玩火自焚。2000年,美国股市开始持续下跌。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道·琼斯指数从高点大幅回挫2000点时,很多人都在讨论重返股市的时机。但当时股市总市值仍相当于美国GNP的133%,所以巴菲特并未轻举妄动。从2000年3月24日最高的1552.87点,到2002年10月10日最低跌到768.63点,32个月下跌超过50%。巴菲特成功避开了股市大跌。

有学者计算了1992~2008年中国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率,结果发现,这个指标与上证指数几乎完全同步。2000年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高,达到48.4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2073点,也创9年新高。2005年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9年新低,仅有17.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1161点,也创7年新低。2007年底股票总市值与GDP的比率创16年最高,达到127%,上证指数年底收盘于5262点,也创16年以来最高。

如果你看了巴菲特2001年的文章,知道股票总市值与GNP的比率在70%~80%之间是合理的,那么即便研究者采用的数据是GDP,2007年高达127%肯定是过于高估了。如果你看到了,也做到了,在2007年年底退出股市,那么你就能避免2008年一年下跌66%的悲剧。

巴菲特在金融海啸之后入市了吗?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公开发表文章宣布,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将用私人账户买入美国公司股票。美国股票总市值占GNP比率在1999年最高峰时达到190%,经过2008年大跌之后,目前下降到75%左右,给了巴菲特一个充分的入市理由:“如果总市值与GNP的比率落在70%~80%之间,进场购买股票可能会很有利。”

巴菲特对于总市值占GNP比率重返正常一点也不感到讶异,他告诉《财富》杂志说,这种变化让他想起他的导师对股市波动规律的描述,他说:“股市短期像是一台投票机,但长期像是一台称重机。”那么巴菲特赚钱了吗?

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时标准普尔500指数收于940点,到2009年2月23日却跌到743点。过了4个月,股市又下跌了21%。很多美国人疑问为什么巴菲特开始买入美股,美国股市还继续下跌呢?巴菲特的指标预测的是长期股市走势,短期未必准确。他做的也是长期投资,并不追求短期业绩。

请注意巴菲特在文章中说,如果美国股市继续下跌,他将会大量买入股票。巴菲特说他喜欢股市大跌,这让他能以更加便宜的价格买入更多他看中的好公司股票。

2008年年底上证指数收盘于1820点,股票总市值为121366亿元,GDP按照大部分经济学家增长9%的共识为280464亿元,那么中国股市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下降到43%,即便考虑到GDP与GNP之间的差额,也应该大大低于巴菲特认为70%~80%的合理区间。

中国股市却从2008年10月28日最低的1664点开始反弹,2009年2月16日最高冲到2389点,最大涨幅超过43%。如果你根据巴菲特的这个指标,短短3个来月会赚上一大笔。可能股神也没想到,他的文章没有唤来美国股市的春天,却唤来中国股市的一波小阳春。

如果你对中国经济有信心,那么意味着你认为GDP还会继续增长,那么股市越跌,股票总市值占GDP的比率越下降,根据过去17年的历史经验,你长期投资赚钱的概率越大。这里要说明的是,运用巴菲特的股市指标,长期投资成功的概率更大,但短期未必。短期内股市波动无法预测,没有人也没有什么指标可以预测得准。

以上是“什么是GDP?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吗?”的介绍,希望对您炒股的时候有帮助,想了解更多股票基础知识信息请上股票资讯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炒股吧 » 什么是GDP?中国GDP对股市有什么影响吗?

赞 (1)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微信扫一扫打赏